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人物春秋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悲情“忠鹄堂”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1/7/23 19:07:57 浏览:正在载入...

——记清提督李有恒

(作者:陈中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巴蜀鬼才” 魏明伦曾编写了一川剧《巴山奇冤》,故事的梗概是:

  清朝晚年,四川巴山县遭大旱,民不聊生。饥民围衙请愿,要求知县开仓放粮,知县为掩盖其吞没公粮的罪行,竟谎报巴山民变。总督不察虚实,下札剿办,提督李有恒率兵剿杀,三千饥民死于非命。其中一秀才侥幸脱逃,奔往成都,向总督面陈巴山冤情,险遭不测。后值张之洞入川主考,秀才趁考试机会,在考卷上大书巴山冤状。张之洞回京直奏皇太后,皇太后派钦差入川查办。知县为了保住其性命,向总督献策,将“剿办”札子偷换为“抚办”札子,诿过于提督李有恒。在钦差会审公堂,知县称他报的确系灾情,总督则说他下的札子是"抚办",提督李有恒不知中计,亮札对质时,才发觉札子变了。钦差下令斩提督、知县,假革总督,并传太后旨意,赐秀才为告状状元,赏御酒。岂料酒中早已下毒,秀才饮后身亡……

  此戏剧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上映后影响巨大。直至今日,该剧在四川依然盛演不衰。

(一)

李有恒故居

  时光悄然流逝,转眼进入了九十年代。

  某年,某月,一个记不确切的日子,湖南新化县西河镇象鼻山后的一清代古墓被盗了。霎时,各种流言布散四方,周遭数十里地方的人群笼聚,议论纷纷。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一座怎样的墓被掘,竟会引起人们的如此关注?

  多年后,我揣着满腹的疑惑,来到了墓主的家乡——游家镇一个小名叫春田的地方。去的那天阴雨连绵,满路泥泞,步履难行。沿途打听,方找寻到一座早已颓败不堪的院宅,蒙蒙的雨丝缀成点滴,沿着失修的瓦椽滑落,潮湿、阴晦,看不出也不觉得往日的辉煌与荣光。诺大的院落,寂寥、清冷,空无一人。伫立阶前, 只见牌头上淡淡墨痕中有“田园乐处”四字, 依稀可辨。大门两侧有一石联,联云:“圣代即今多雨露, 众山罗列似儿孙”,亦久己漫漶斑驳。正寻思诗联中的意味, 一老人踽踽而过,忙上前打听,老人指了指旁边的一间厢房。叩开门,一股呛人的烟雾扑鼻而来,但见满屋的男女围坐在一起,博赌一种乡下常见的纸牌。说明来意,其中一老者上楼翻找出一沓润润的族谱。匆匆查阅,匆匆摘抄,匆匆离去。

  倒是屋外一青年,几番热情,悄声告诉我此院宅为“忠鹄堂”,即淸提督李有恒将军的府第,且绘声绘色的向我讲叙了将军的坟墓被盗的传奇故事:

  盗墓者是冲着一颗金头去的。据说当年墓主问斩后,皇上顿起怜悯之情,嘱人给其镶了一颗金头,将军得以完尸归葬乡梓。墓中是否真有金头,如今,己不得而知。但其中一插曲,倒是引出许多人的羡慕。在发现墓坟被盗掘的当天,整个山头围观的村民人山人海,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人群都四下散去,最后一离开的人无意中用雨伞捅了捅盗墓掘出的一双靴子,结果捅出了“一篓金”——此人大发了一笔,有人说靴子里藏有许多财宝,有人说靴子本身就很值钱。

(二)

李有恒故居

  新化, 地处蛮荒, 清中以前, 鲜有人物。自太平军兴,湘军崛起,邑人入伍从军,也就成为科举仕途外一种新的出身途径。偶尔翻阅清人笔记,始知新化在清同光年间曾有一提督李有恒,因东乡惨案,名闻于世,实乃悲剧人物。

  李有恒,谱名承楠,字南富,号子政,湖南省新化县游家镇春田村人。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诰授振威将军,统领虎威宝营全军劲勇,赏穿黄马褂,赏戴花翎。其“督兵廿余载,转战数省,无役不从”,为塔齐布、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等赏识。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年49岁。其人即《巴山奇冤》一剧中的提督“李有恒”原型。有关李有恒生平的资料已不甚详备,只有谱牒及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顾复初撰书的《清故提督李君墓志铭》中尚有零星的记载。在这里我且还原“巴山奇冤”的本相: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东乡县(今宣汉县)因连年大旱,饥馁之民为苛征所逼,民情浮动,乡民聚诸官府,要求减征。东乡知县孙定扬以乡民围攻官府,谋图造反,再三请兵镇压。当时东乡地处大巴山南麓,属于川、陕、鄂三省交界边陲,地瘠民贫,历为白莲教活动地区,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其民习于强狠”,激易生变。加之知县孙定扬接连札报,川督吴棠主张示以军威,急调时驻叙永防次的李有恒部驰抵东乡督办。接着文格护督,又六百里照会(注:传递公文,日600里,谓情况紧急),以东乡近年屡滋祸患,亟宜“痛加剿办,以清乱源”。于是,提督李有恒奉檄率兵展开清剿,死民众400余人,官兵亦有伤亡。是为震惊朝野的“东乡惨案”。

  此案发生后,舆论轰动,东乡人北上京控,以御史吴镇等为首的四十七位川籍京官联衔奏劾。虽然文格怕牵连自己,一再为李有恒辩疏解脱,终众愤难平,部令除给予文格以申斥外,令将李有恒下狱候查,讯明治罪。

  光绪四年春,北方数省灾情严重,清廷下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讲张佩纶连上数疏,要求重新审理东乡一案。疏中主要是请杀提督李有恒,以谢川民。第二年,清政府派钦差恩承、童华前往复查。复查结果,并无大的更动,只是重复清廷光绪三年的判处意见。

  “东乡案” 最终因张之洞的介入发生逆转。案发时,张之洞正在四川任学政一职,他到东乡县所在的绥定府主持考试的时候,秀才们在试卷里书诉“东乡血案”,张之洞因此对此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光绪五年张之洞调回北京任职,几个月后连上数道奏折,详陈案件发生的原因,申明判处的不公。由于张之洞的据实直陈以及原两江总督李宗羲的奉令查奏。光绪五年六月(1879年),刑部以“闹粮仇斗,并非叛逆,众寨民并非叛党”, 已革知县孙定扬, 提督李有恒“诬叛妄杀”,处“斩监候,秋后处决”。当时的护理总督文格、现任总督丁宝桢,“并坐夺职”,其他与此案有关的数十名文武官员,皆处以革职、流放或充军。

(三)

  东乡一案,李有恒奉檄行事,无法自行主张,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由此他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其结果不可谓不惨痛。因此,当时在蜀的士人们对李有恒的悯惜之情常常流露于他们的文字中,举其中一例,如清代著名词人况周颐在《眉庐丛话》中曾有详细记载,摘要如下:

  ……(前略) 朝庭令新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查办。有人替李有恒忧心,李有恒说:“吾固遵宪檄办理,吾何患焉”。陕西人田秀栗是李有恒的换帖兄弟,当时任成都令,受总督文格的托请,欲换取先前的檄文,卸责于李有恒,于是准备了同样一份檄文,唯“痛加剿洗”改为“相机剿抚”。李有恒心中坦直,重兄弟感情,对田秀栗的来访没有任何的防备,以至让其得逞,把檄文偷换了去,等“有恒觉察,则已痛悔无及矣”。 不久,李有恒果被处斩。田秀栗因偷换檄文有功,得到了升迁。有一天,田秀栗“送客至门,忽神色惨变,自言见有恒来索命”, 不一会,便暴病而亡。这件事情“凡宦蜀者能言之”。田秀栗昩着良心陷害自已的换帖兄弟,“狗彘耳,乌足责”; 只可惜文格好歹也是一个有声望的人,竟也干出这种为人所不耻的事情来,并且“赏恶劝奸,升擢秀栗”, 不知其心中可有愧疚否?

  不难理解,后来有人针对《巴山奇冤》,编撰了《辩冤记》,剧中主角李有恒,以清官的面目出现,他首先抵制“剿办”, 后来却被上司抛出替罪,灾民不服,上堂替其辩冤……

  在李有恒收监待罪的前后,“其一兄一弟皆以积劳殁于国”, 而他年逾七旬的母亲千里迢迢奔赴京城,替自己的儿子鸣冤叫屈。于此情此景,清代著名红学家孙桐生悼念李有恒的挽联最为真切感人,联云:

  “鸟尽叹弓藏,想当年勒鼎摩崖,讵料竟成三字狱;桃僵悲李代,忆往日指囷赠策,那堪同断九回肠。”。

  也许是“圣主当必恻然容有以宽”,李有恒就法刑场后不久,其妻其母皆封为一品夫人,朝庭戓以此籍慰和补偿,但逝者已矣,此举又何必。尤有可悲者,李有恒之子任贵州兴义知府,喜收藏,善书法、篆刻,有政声。却因东乡一案,川贵相邻,他甚至不能明署自已的籍贯,惟以“高平”代之,以至其名湮没,邑人已无人知晓。

  东乡事件间的是非曲直,至今尚有不甚明了之处,提督李有恒一生的功过是非,也永运是空山幻景,云遮雾障。东乡血案之痛,恐怕一时难以从川人心中拂去,而李有恒命殒巴蜀,又何尝不是湘人之痛,犹如新化人记忆里的一道深深的痂痕。

(四)

  想起去拜谒李有恒将军墓的时候,是在一个深春的季节了。当时,百草丰茂,百虫繁衍,墓坟全淹没在灌木丛中,拔开杂草,清出一条路,但见墓地里孤零零地斜躺着一石碑,石碑上的蜘蛛虫蚁往来熙攘,碌碌经营,那里已是它们的一片天地。一人置身于此,倍感凄清。好在墓前不远处有一农家,我不时去借水闲聊,正逢主人宴客,主人热情留饭,甚是殷勤。

  拓完碑,整理行裹,已是夕阳西斜。下山数十步,路经一小学,落日余晖中瞥见学校内一新刋刻的石碑,碑文中有句云:“……地处象鼻山前,万源桥畔,前寨拥峰峦分来一脉,后塘汇溪水流出千支。真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我默默吟诵着,心中不禁涌出几许惆怅。(文/图:陈中林)

李有恒墓志铭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guiq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