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了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为本单位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由于身份的特殊,出入大会就自由方便了,期间我去县政府三楼政府办小坐。俗话说,俗人爱钱,文人爱书,在政府办副主任室里,闲来无事,我就随手翻起书桌上的书籍和报纸,以此消遣无聊的时光。
猛然间,一张彩印的小报跃入眼帘——《涌泉》,这不是我母校新化十二中的校报么?带着一种强烈的母校情结,欣欣然我被吸引住了,就认真地翻阅起来。初看,彩色铜版纸印刷的报纸,图案颇精美,设计也养眼;再看,内容倒不俗,文质算优美;细看,难能可贵的是全报洋溢着积极蓬勃的热忱,“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有进步”、“把我们的学校办成积极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切中肯綮的理念,铿锵有力的誓言!这一下感染了我。于是,我犹如葛朗台看见金子,西门庆看见了美女,不容分说地把报纸囊入口袋,丢下一句话:“鄢主任,这张报纸归我了。”然后扬长而去,如获至宝矣!
新化十二中是我初中高中时期的母校,与我渊源颇深。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这个美丽如画的山村中学里,我度过了六七年的美好时光,获得了知识与阅历上的丰收;90年代初,在母校的哺育下,我登堂入室,鲤鱼跳龙门,考入了大学;然后又在此地从教过二年;本世纪初,我凭借着头脑,扛着一支笔,杀入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又经一番打拼,终于在陌生的城市里站稳了脚跟。
吉庆是生我养我育我的土地,与我血肉相连。就像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我有很深的家乡情结。我最喜欢穿梭于在各地工作的吉庆老乡之间,也曾得到过许多老乡的支持和帮助。情理之中,我最清楚也最关注的是家乡这一方的人才现状。吉庆是我县一块年轻而具有无限生机的土地,地处新化与安化毗邻接壤之处,为梅山腹地,古梅山蛮盘踞时间较久,又加上群山绵亘,山高水深,广谷深渊,远不及洋溪等“三个半田凼”平坦,开发较晚。当河西的洋溪、孟公,河东的白溪、圳上等地人烟鼎盛、名人辈出之时,我吉庆一带还处于人烟稀少、寂寂无闻状态,因而与人一谈起吉庆,就被人讥笑为无历史无底蕴的山旮旯小镇。
但近年来我吉庆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形成一个广有人脉的人才鼎盛时期,风头甚至盖过了新化其他乡镇。在县域内、在本市内、在省内外,到处都能见到我吉庆人物的身影,商者如王本奎、刘日新等,坐拥数亿资产,在长沙在北京呼风唤雨;官者如鄢福初、李荣华等,声名显赫,身居厅级之要职,为党为国做出了贡献;更有更多中青年人物,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如初升之旭日,如潜渊之蛟龙,如卧林之稚虎,正蓄势待发。这最初之功应归根于六十年代新化十二中之创建,彻底改变了吉庆一方之教育现状;其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阳广兴、杨必华等前任校领导人,苦心孤诣,励精图治,甚至身负个人公罪,促成昔日吉庆教育的一度辉煌;但目前我吉庆后继乏人,在外能占据一席之地、且年龄在35岁以下者的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当前在各行各业,尤其在行政部门形成庞大人才集团的主要是孟公、琅塘一带的人物。这又与目前孟公、琅塘一带的教育兴盛分不开。近年来,二中四中教育崛起,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二校每年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学生多达百人,都相继荣升为市级示范性学校。毕业的精英学生们如星星如火种,散布到全国各地,形成极大的人才集团,反过来又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我吉庆相形见绌,不可比拟。以至在各政要衙门撞到一些年轻小伙,一问,对方多半会答曰,我是琅塘人,我是孟公人,鲜见有吉庆人。
故园多变,岂不动客子之情?痛哉!每见于厮状,“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幸好,这一二年来,我们吉庆教育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逐渐成为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日益显示出他的生机勃勃和兴旺势头。我们这些与家乡教育事业休戚相关的昔日学子莫不欢欣鼓舞,由衷高兴!
诗人说,母校是一支永远的乐曲,我们是她一个放飞的音符;无论我们将来汇入哪一首诗歌里,都跳动着她的一节旋律!
游子说,母校是一处温馨的港湾,我们是她怀中驶出的小船,无论我们将来停泊在哪一个码头里,都闪烁着她的一盏航灯!
昨天,母校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今天,母校的兴衰成败同样牵动着万千校友的心,我们应该好好爱她、呵护她,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母校的兴盛,吉庆教育的崛起,是我吉庆四万人之幸,是母校十二中之幸,更是我辈之幸,吾侪当抢抓机遇,群策群力,兴我吉庆,振我家乡。感谢你,一直坚守在吉庆战线的师长们,你们为吉庆的兴旺发达开了一个好彩;感谢你,一直默默地关注和支持吉庆教育事业的领导和老板们,母校的发展还得请你们继续浇灌辛勤的汗水!
但愿家乡吉庆的教育事业愈加灿烂辉煌!
肖君凯文,再接再厉!
母校十二中,一路走好!
最后以小诗赠奋斗在吉庆教育战线的诸君:
吉庆人文根底深,群才漫布多如虹。
教育兴盛为先着,此振桑梓第一功!
{#commenttime}
{#commentuser}[{#commentip}]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