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干于(1895~1974) 又名朝宪,县永清团虾溪村西江湾(今桑梓镇)人。16岁入县内资江高等小学,旋就读于长沙明德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在东亚日语学校、正则日语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时,曾一度回国,不久,即赴美国太平洋学院及华盛顿大学攻读教育学。1927年(民国16年)学成归国,曾在贵州大学、成教大学、广西大学和福建省立师范任教,又曾3次回明德中学任教导主任。此后,曾一度弃教去天津塘沽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职。
1938年(民国27年),他在长沙崇德中学创办实验班,进行教学改革。其内容为:一、增加自修时间;二、减少上课时间;三、减少每班人数;四、实施一时一事的教学原则。他先以英文一科做实验,结果证明,初中3年的英文课程,可在35周内,以每日1小时授课,9小时自修的时间全部授毕。1939年上期,他继续办实验班,以国文、数学进行实验。半年后,学生的国文、数学成绩均超过一般中学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年下期,在长沙崇德学校继续办实验班。不久,因日军入侵,长沙告紧,他离长避难蓝田。1940年至1942年上期,他在杨家滩、漩塘湾、南岳等地继续办实验班。结果初中实验第一班32名学生,会考成绩优异,虽只修业两年半,却全部考入高中;其第二班因平时成绩甚佳,上令准予免考毕业。同年下期,他开始兴办高中实验班,计划与初中实验班大致相同。
1944年(民国33年)4月,他在实业家杨承谷的资助下,假新化西门杨氏祠堂为临时校舍,创办行素中学。合初、高中为五年一贯制,使实验由分段进入全面。其排课的方法也与一般中学不同。同时每年招收普通高中班作为比较班次。1947年(民国36年),他随行素中学迁返长沙,继续进行实验,一直到1952年。在批判电影《武训传》的风浪中,他被在报上点名批判。1956年被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之后在北京编译社工作,编译著述多种。
1963年3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教书记会议上,他的实验办法曾被印成材料散发给与会者,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希望与会者对此进行研究,以求吸取其中可行的办法作为改进全国教学工作的借鉴。1974年2月9日,病逝于北京。1986年8月,湖南省教委为他平反,恢复名誉,称邬干于为湖南省教育家。
{#commenttime}
{#commentuser}[{#commentip}]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