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送夫寻夫的内容和曲调,在梅山地区,妇孺皆知,不少人能讲会唱,一到闲暇日子,三五成群,在院落或屋里,唱着姜女曲调,优雅的二胡伴奏,无不悠悠动人。梅山挽歌,对孟姜女的贞烈事迹,也是必唱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歌坛把姜女奉为神灵,凡男女身故唱挽歌,在召亡度魂时,孟姜女寻夫度魂,是六首阳幡之一,必唱不漏。致于以对唱形式,相互盘问孟姜女渊源,这是长期以来,未予解决的疑团惑点。
现据《明史》记载,孟姜女乃湖南澧洲(今澧县)人氏。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辂,在嘉山修建孟姜女祠,知府汪倬修题曰“贞烈堂”。明正德年间,任监察都御史之澧人李如圭,为之作《贞节祀记》。其记曰:“澧治东北二里许,有贞节祠,祀秦节妇孟姜女也。”按澧志载,秦时洲有孟姜女者,适范,因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职,姜女於洲嘉山之顶筑台以望夫而不归,乃不惮险远,亲往长城寻。今望夫台遗址尚存,台旁有小竹,其叶破碎如线。相传姜女望夫时,以针刺划成条,至今就为种类。山下有江,江边有石,四方各尺许,光明可照,传为姜女镜台。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颂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之所终。……嘉靖辛卯秋,始知姜女果至长城,获范郎骸骨,负之归……”。
历代澧洲书还载,姜女庙附近有姜女故宅,姜女碑,望夫台,姜女镜石,绣竹等遗迹,民於春秋二仲致祭。
令人敬佩的是那位为澧洲姜女庙作《贞节祠记》的“百炼尚书”李如圭,为了给家乡人争光,切实解决姜女系澧洲人氏?潼关人?或者是安肃人的争论,以当年姜女寻夫的精神,沿着长城古道,觅姜女遗迹。他得出了孟姜女实乃澧洲人,在负夫骸骨返乡途中,死于陕西同官的结论。因而,孟姜女寻夫之动人情节,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古老傩戏《孟姜女〉中,称孟姜女为傩坛“勾愿神”,由神仙《太白金星》所封,其封词曰:站在云端用目盯,叫声姜女尔且听;吾神封尔上八洞,又被杞良沾了身;吾神封你下八洞,念你贞节女钗裙;吾神封你中八洞,勾愿童子鉴愿神;东家有愿你要讨,西家有愿你要行……
傩戏是历史的影射,是宗教与艺术的合一表现。演者巫觋,观者民众。沅、澧、资三水流域中下游傩坛中,有孟姜女勾愿的法事,家遇喜事或消灾难,由巫师作法事,以还傩愿,巫师最后一堂法事叫“勾愿”,由一巫扮孟姜女,与东家一道祷告上天。随后,扮姜女之巫兼艺术的礼仪,表示代傩神为主东家了却了愿心。如还大愿,其作法大体相同,无与赘述。在梅山一带,凡男女身故,请歌师吟唱挽歌,在召亡度魂时,必请孟姜女到坛并唱其事迹,才可引魂上天。
明万历丙辰进士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有段漫游澧洲的实录,充分证明孟姜女被神化了的情景。其实录曰:天甚晴朗,买一小舟往嘉山大德寺,寺有神僧所面罗汉载于志,遂往观之,憩于造舟处,过傩神庙,讯舟入曰,神甚灵,每日刑鸡求福者数百,土人有小事皆至。
更有《澧洲洲志》云:冬月冬日,合族祭先祖於祠,……始傩,击鼓铙镯以迎傩神逐疠疫,舞者歌孟姜女故事。而澧洲与梅山为近邻,所以梅山人对孟姜女具有特别的感情而久唱不衰。然令人深思者,孟姜女由池塘野浴,悲切送夫,万里寻夫,点血辨骨,而获殊荣,而成傩神,誉溢全国。中国历史上,贞节女子何止千万,为何孟姜女能如此?因为孟姜女之哭夫,必有一种激动人心、揪住肺腑的特殊力量。《孟子》有一段淳于髡的话:“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康而齐右善歌,杞良之妻哭夫而变国俗。”王豹绵驹,分别是春秋时卫、齐两国的著名歌手,杞良妻因善哭而与他们齐名,并且还改变了国俗。可想而知,孟姜女之哭夫,除了与常人失去亲人一样,表现得悲痛欲绝的神态与情绪外,还有感人心灵的音调,很可能还有一种吸引力很强的能广为传唱的曲调,能深深触及旁人心灵,赢得人人动情向往,以致国人皆唱而蔚然成风成俗。
孟姜女事迹的核心是池塘野浴结姻缘,哭城滴血辨夫骨。姜女池塘洗澡,得见范杞良,在当时而言,处女之躯不得再见丈夫的。既得见,必成婚,姻缘所定,巫神之功也。范郎被宫差拿获,死在长城内,姜女前往寻夫、哭夫、哭倒长城四、五丈。所筑长城,坚不可撞,长城之内,尸骨叠叠。不哭城不倒,不滴血,骨难辨。因此,姜女之哭,非一般可比。在当时的世人看来,非神之功,绝不可及也。由此而论,姜女哭夫之魅力,点血辨骨之行为,负骨返乡之灵魂观念,最容易动人之念,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崇拜为神了。
{#commenttime}
{#commentuser}[{#commentip}]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