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是古梅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解放初期,新化还存留了一批十分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承熙寺”、“慧龙庵”、“孔圣庙”、“水晶阁”、“三义阁”等,可惜大部分在“文化革命”中被毁。随着时间的迁流,更多的有形文物、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的状况,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我县国民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挖掘、保护和利用我县文化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而重大的任务。
一、我县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我县对地方区域文化的挖掘、研究,获得较大发展。从纵线看,远古到现代,有蚩尤文化、梅山文化、红色文化;从横线上看,分布在全县广大地域上的不同特色的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与研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这里,概略地列举一下。
1、文物保护单位和古遗址、古遗存物、古建筑
1.1、文物保护单位(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罗盛教故居、北塔、文昌塔、龙潭桥、杨氏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四都节孝牌坊、大熊山古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新化故城遗址、油溪石拱桥、抗日英烈陵园、红二方面军兵工厂遗址、洋溪“万人坑”。此外,对邓显鹤故居、方鼎英故居、文田罗氏宗祠、萧季陶先生墓、百依佛寺等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历史文物遗址,正在积极努力申报为新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2、古遗址
观音洞遗址。圳上干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厚0.5至1.5米,采集有陶片夹砂褐陶、泥质灰陶,器形有碗、豆等。
紫宫洞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资水支流油溪河旁的岩洞,面积约120平方米。采集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黑陶,器形有钵、罐等。
天马山古战场遗址。西河镇。明代。古有九井十八庵景观,今无存。现存古迹有一方形三层石塔、一镌刻千佛文的石亭。
锡溪寨遗址。水车锡溪村。宋神宗熙宁年间为防御少数民族“叛乱”立寨。
1.3、古墓群
剑塘墓群。游家大洋村。战国。该村小丘上曾暴露一座,为土坑竖穴墓。前后出土青铜剑6柄,采集1柄。
竹山岭古墓。田坪茶溪田凼村。战国。曾发现2处,其中1处长3米,宽1米,土坑竖穴墓,采集有战国铜斧1柄。
周家台墓群。枫林月照村。汉代。采集有绳纹陶罐。
兴隆街口墓群。白溪镇。宋代。80年代初,出土一批宋瓷,采集有宋吉州窖龙纹瓷瓶1只。
牛尖子坳墓群。上渡资江村。宋代。采集有宋青花瓶碗、瓷杯及宋代铜币。
虎形山墓群。五溪半山村。明代。其中一座有墓碑。
此外,有陈百万墓(西河鹅塘村。唐代)、曾泰瑜墓(孟公月塘村。宋代)、刘吉蕴墓(太阳坪底村。宋代)、杨勋墓(何思何家坪村。宋代)、邹庭望墓(槎溪朝阳村。明代)、刘显墓(荣华潘洋村。明代)、游子代墓(燎原新田村。清代)
1.4、古遗存物:
文物管理所现藏有国家三级文物40件,二级文物1件。其中有战国铜斧一件、战国铁斧一件、汉代錞于一件、唐代彩盘口壶一件,都属三级文物(一件二级文物为朝鲜授予罗迭开的二级国旗勋章,另有一柄战国青铜剑,因残损严重,只作为一般文物收藏)。
其它历史文物:乳钉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省博物馆)、越式青铜剑(龙爪塘出土,藏省博物馆)、汉五铢、铜鐎壶(洋溪河畔出土,藏省博物馆)、东方剑齿象化石(槎溪雷公山出土)、燕、贝化石(东岭、横阳出土)、绳纹罐和汉砖(月照村汉墓出土)、大熊山遗存的记有“葬蚩尤屋场之蝻蛇”墓碑、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的“十里坪开独标清胜;熊山鼎峙半吐精华”的楹联。
1.5、历史建筑
向东青石板街建筑群、白溪古建筑群、文田镇古民居建筑群、奉家镇上塘古民居建筑群、熊山古寺、西泉寺、贞仙寺、地母庵、先训亭、了园旧址、桃林“小南岳”、“格虎亭”、“仙姑寨”。
2、山水文化资源
梅山:县南四里。旧志相传,这座山无草木,一夕忽见有梅枝插石上,岁久干涸,犹如石上之影像,众人以为仙迹,因此取名梅山。宋熙宁间在山上建有一亭,曰“梅山亭”,元毁。元永乐间知县萧歧重建,训导杨士珩有《梅山亭记》。章惇诗《开梅山》即指新化。后来,梅山逐渐演变成泛指地域的名词。
牛山:县南一百里,又名长龙山、牛栏山。为控扼之险要。又南三十里曰石槽山,宋章惇开梅山时道经山下。
崇阳山:即今崇阳岭,崇阳夕霭为八景之一。
维山:县城正南方40里,高耸入层霄,古为八景之一,名“维山叠嶂”。
火旗山:与维山并峙,亦名火溪。峭拔拥峙,状若缀旗。
文仙山:县南一百里,亦名文斤山,山麓有文仙观,建于晋朝咸康三年(337年)。世传晋高平令文今修炼与此,白日乘鹤上升(现在新邵县五星乡文仙村)。
大熊山:县城东北一百里,亦名熊山。康熙宝庆府记载:封禅记黄帝南伐楚于邵陵登熊山即此也。《方舆胜揽》载:昔黄帝登熊山,意即此。
月照岩:县城东五里,临江石岩悬于资江之上,石壁形如弦月,弦水一色,静影沉壁,旧志有“月照碧潭为八景之一,足供游览”的记载,故名。
长矛界:奉家山长矛界,宋初建有“惜(腊)溪寨”,为梅山境内五寨之一,比新化建县还早一百多年。
紫鹊界:县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是万年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遗存,这里集中成片的梯田达2万亩以上。紫鹊界原名“止客界”后改名“纸钱界” — “纸鹊界”,最后定名紫鹊界。
资水:资水合资、邵、都梁、夫夷四水经县城东潆洄下达益阳。贯穿新化境内及库区92公里的资水,是洞庭湖四水中以“清”著称的河流。
辇溪:县西北三十里。宋理宗受命回京时,乘舟辇顺资水而下,是夜宿于此,故名。古时有辇溪市,在县北四十里资江西岸,路通安化县。
3、非物质文化遗产
3.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歌谣(礼俗民歌:喜堂歌、丧歌、庙堂歌、茶赞、酒赞、龙灯赞等;劳动民歌:樵歌、猎歌、田歌、秧歌、开山歌、拓歌、滩歌等;此外有陶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
故事(武林故事:命再生、燕子鸟、廖满山等武把式的故事;机智故事:十麻子、戴岳嵩等机智和幽默、诙谐故事;革命故事:陈天华、谭人风、成仿吾、罗盛教等革命杰出人物的故事等)
谚语、谜语等。
3.2、民间美术,主要有:版画(以青年农民艺术家谢敏杰为代表)、建筑等。
3.3民间音乐
新化山歌(起源于楚,兴起于秦,北宋置县后,汉族不断迁入,瑶、苗、侗、汉等多民族逐渐融合,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化山歌。2006年,新化山歌申报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省专家竭诚推荐申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申报工作现正在紧张地进行)
号子、礼俗歌、宗教音乐以及八音锣鼓等。
3.4、民间舞蹈
3.4.1、风俗舞
蝴蝶戏梅(通过一旦一丑三逗,三扑,三捉的哑剧式表演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
彩莲船(一旦立船篷内握舷边摇摆,一丑在后荡桨行进)
渔翁戏蚌(一旦扮蚌壳精,一丑扮渔翁)
老汉背妻(一人演两角色,前扎假脚,后扎假臀)
踩高跷(人数不定,腿扎木条,扮戏曲角色如《十八相送》、《水淹金山》等)
3.4.2、龙舞(有布龙、草龙、灯龙、板凳龙、干龙船等)
3.4.3、狮舞(有两人表演的文狮舞、武狮舞,有一人表演的“耍毛狮子”)
3.4.4、傩舞
判官扫街(一人扮演判官,执帚,七、八个小孩扮演小鬼)
搬开山(一人扮演“张五郎”,另一人为打锣佬。)
土地公婆(各执龙头拐杖一,模拟喂养六畜状,配巫教音乐)
3.4.5、祭祀舞
串联(道教祭祀形式,由一道士领十余人按队形穿插)
迎銮接驾(巫教“庆娘娘”中的一种舞蹈法式)
庆六娘(巫师舞蹈,一人扮旦,与坐坛师对唱夹白)
散花(道教舞,以各种花为表演内容)
3.5、曲艺
赞土地(旧时都带有土地神的假面,手拿一面小铜锣,边打边唱,多恭贺赞美之词)
莲花闹(两小竹板相碰,发“的”声,一大竹板敲小竹板,发“打”声,演唱近似口语)
三棒鼓(两人表演,一人依次抛接三根鼓槌,另一人敲锣配合,二人对唱。技艺高的能耍九根棒或九把刀)
送春牛(由乡间祭祀春神的“打春”演变而来)
龙船卦(乞者肩扛木制龙船,龙船正中有一游江五郎神像,并挂小孩穿的衣服。唱词为陈述屈原沉船传说)
丧歌(有悼亡和唱古两类)
3.6、戏曲
木偶戏(举偶,偶像木刻,分生、旦、净、丑。主要有河西一带的汝溪孙家班、曾家班;游家、横阳一带的游家班)
腊花戏(又名地花鼓。主要剧目有“毛白金打铁”、“赶子上川”、“补缸”、“文秀卖身”等)
傩戏(代表作“还都猖愿”)
3.7、民间手工技艺
纸马(洋溪的桶花最具代表,桶花是一种焰火设计,燃放时,在焰火中能显现松、竹、梅、兰等花卉树木和西游记人物造型。抗日胜利,新化大放桶花,轰动全城。解放后,在县城放过一次,数年前在洋溪小规模地放过一次)
石雕(文田石匠善石雕,尤其以雕石狮著名)
木雕(洋溪邹姓人善雕刻神牌上的花纹图案)
金属工艺(孟公有工艺厂善制银元之类的工艺品)
3.8、人生礼俗
婚嫁习俗(八字合婚、拜堂、闹洞房、新娘回门等)
寿诞礼、葬礼等
3.9、民间信仰(梅山教、道教、佛教及巫术禁忌等)
3.10、传统医术与武术
医术(传统的梅山医术,主要由师公、水师、草药郎中实行,带有很神秘的色彩。)
武术(新化是梅山武术的发源地,“梅山蛮出操戈戟,居枕铠弩”,长期不服王法。宋置县后,仍保持尚武好胜的习性,习武之风长盛不衰。明代多出将才,清代为鼎盛时期,民国武术盛行,出了许多著名拳师。解放后,梅山武术得到继承和发扬,2000年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新化还产生了4个世界举重冠军。)
以上略举了我县3个大类、147个小类的文物、文化遗产,足以说明新化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可以说是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其中有些品位、质量都很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我县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情况
1、文化资源的挖掘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应在广度特别是深度上加强
2006年是我县有史以来文化大丰收、大释放的一年。10月,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在新化隆重召开。会上,新化荣获“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以及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四块金字招牌。同年,新化山歌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深入研究蚩尤文化、梅山文化,挖掘其深邃内涵,展示其独特魅力,更好地抢救、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成绩的后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许多重点课题还需花大力气去解决。由于研究机构不健全,研究人员与研究方式过于分散,形成不了规模与力量。对梅山文化特别是蚩尤文化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挖掘研究,就很有可能处于停滞的状态,更谈不上拿出新的研究成果。
1.2、相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而言,民间文化的研究更显薄弱,就像农民那样,需要予以特别关心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在以上列举的文化资源种类中,大量的属于民间文化资源,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广泛地分布于全县城镇和乡村。随着传统农业的衰落,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年轻一代后继乏人,出现断代甚至失传,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和遗恨。当前,开展广泛的普查抢救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2、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所改善,但还需在力度上加强
近几年来,是我县文化迅速提升的时段,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了明显的改善。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2个,其中5个是省级文保单位,在全市名列前茅。杨氏宗祠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新化山歌进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近年来我县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资金,导致一些文物遗产濒临消亡,无力保护。如邓显鹤故居,因文革期间遭浩劫被严重破坏,三栋房屋仅存二栋,而且也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其中一栋面临倒塌的危险。此外,方鼎英故居情况虽然稍微好些,但也已经成为了危房,亟待修缮。
邓显鹤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文献学家、文学家,在当时以道德、学问、诗文名满天下。“客游四方,所至倾动”。“博究群书,足迹半天下。”当时的显要才彦如林则徐、陶澍、姚莹、曾国藩、左宗棠等对他都十分敬佩。何绍基、魏源、邹汉勋、郭松焘等皆曾从问学。梁启超独尊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故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文化旅游价值,要尽快列入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鼎英故居、萧季陶墓也应列入保护范围。
2.2、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县许多民间文化资源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洋溪的桶花工艺,水车的傩头狮子舞,都是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的民间艺术项目,但一直未受到人们的注意,也没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去保护和开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挖掘、整理、开发的复杂过程,是一项涉及人员面广、档案整理复杂的工程,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很多该深入的工作只能浅尝辄止。
3、文化资源的利用收效甚微,需尽快创建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有效机制。
当前,我县利用文化资源的社会共识还未能有效形成,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成效不佳,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严重不足,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实力;二是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像洋溪的桶花工艺,就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一种文化资源,三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资本与人才难以进入或难以盈利;四是即懂历史文化又懂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五是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目前,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潜力。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化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开展文化资源调研活动对实施“文化塑县”战略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只有了解民族的文化,才能热爱自己的民族。只有让每个新化人都了解自己的地方文化,了解梅山文化精彩的历史,才能激发新化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启示之二: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抱有感恩的心态,用心呵护我们的文化遗存,对民间传承艺人加以保护,加强对传承艺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启示之三:融入文化的产业最有生命力。2007年是实施“文化塑县”的开局之年,将为我县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提供良好的契机,新化的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良好的起步,旅游业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些,必将提升新化的文化品位。
{#commenttime}
{#commentuser}[{#commentip}]说: